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哲學星圖:前言。



我即將開始一項書寫計畫,準備寫作一系列的輕哲學文章,希望用簡約明快的書寫風格,來介紹不同的哲學概念、或是專業術語。這系列的書寫,不同於一般「哲學辭典」式的寫作,並不著重於對概念和術語做抽象的定義和解釋,而是要試圖回溯它們的「故事性」,亦即採取說故事的方式來觀看它們在哲學史、思想史或人類精神生活史中的「誕生」、「生長」與「演變」。

藉此,我希望能讓讀者對這些哲學概念與術語獲得某種「活生生」的鮮明印象。因為哲學作為「一切知識學門的女王」(die Königin der Wissenschaften),她是透過人們的精神生活而被「活出來」的。




談哲學的「生命性」(Vitalität),這對當今時代的一般讀者而言,是普遍地令人陌生且顯得荒唐可笑的。因為它如果不是被吹捧為某種可疑的又多少帶點濫情而不知所云的「個人體驗」,就是被貶斥為某些不求甚解的哲學迷用來做思想自慰的白日夢,乃至於人們從根本上就想拋棄對這種精神生命的觀察,而往往只願意把哲學保守地理解為一種根據線性思考(或曰das diskursive Denken)做「分析與論證」的學問。

透過這一系列的文章,讀者們就將要來看看,是否能還有另外一種尋著沉穩的理路、紮實而栩栩然的對哲學內容的理解角度,作為所有哲學分析與論證所發生的背景、以及所根植的土壤。

關於每篇文章的架構,我主要會參照兩部百科辭典的條目內容,將之重整與轉寫、補充相關哲學文獻的內容、並穿插我自己的見解與評述。

這兩部百科辭典分別是:

1、哲學歷史辭典Historisches Wörterbuch der Philosophie:這是德國學界匯集眾多人力、歷經三十餘年所編寫而成的辭典,共12鉅冊。就其品質與規模完整度而論,毫無疑問是目前地球上最好的哲學辭典。但是讀者必須要會德文才能閱讀。對台灣的許多讀者而言,這是很大的障礙。

2The new Pauly / Der neue Pauly古典文獻學百科:這是歐洲古典文獻學最好的百科辭典之一,是閱讀與研究古典學的必備工具,有英文與德文兩個版本,也分有實體版與線上版。但是,據我所知,台灣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與研究機構有購買實體版或訂購線上查詢服務。(在此不免怨嘆一下當年往事:台北某貓空大學的圖書館,只要把每個月購入的那些教人如何減肥、以及名嘴星座命理的書錢省下來,也許早就可以買一套了。)

因此,這兩部頂尖的辭典,對台灣的讀者而言基本上是難以近用的。系列文章以這兩部辭典為參照的範本,也算是盡一點為讀者做引介的心意。

至於為什麼要以「星圖」作為這系列的標題呢?有一個很單純的理由:因為我喜歡看星空。每天晚上睡覺前,我習慣在陽台發呆看一下星空。雖然我對很多星座都不認識。

但是這個理由有其並非散漫的一面:人們可以說,哲學最古老的起源是來自於星空。


根據古代哲學史家Diogenes Laetius的評述,「哲學」被完成於古希臘,但其系譜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民族之祭司與智者的傳統,例如波斯索羅亞斯德教的Magi(由此詞衍生了「魔術」,Magie / magic這個字)、巴比倫和亞述的Chaldäer、或是凱爾特的Druid(德魯伊)等等。

這些古代的祭司與智者仰觀天文、俯望大地,從永恆的天文秩序、循環流變的自然秩序中形成了一些總觀的見解,以此見解為依歸,他們透過其特殊的技術如曆算、記史、書寫、占卜、醫藥、祝禱、詩唱、冥想等等,從而去定義人的教養。在這些教養裡,有著哲學的根苗;而對星空秩序神聖的敬畏與驚嘆,則是哲學生命的土壤。正如阿力司托鐵列司(Aristoteles)所指出的,哲學誕生於對神聖事物的「驚嘆」。

再者,「哲學」與「星空」這兩者從某方面來看是很相似的。天空上有星星,對我們而言是再自然不過、卻也莫名其妙的一件事。

長久以來,星空是距離人們的生活世界最遙遠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唯一毫無關連的東西。人們能做的,只是單純看著它們的微光,想像著它們的光年距離,指著它們說「那是看得見的時間,因為那是數萬億年前古代的光」。然後去翻書,書上有一些虛擬的圖片,描繪著這些星球應該是什麼模樣。只有對於星辰,人們能擁有最單純、與生活斷絕關連的興趣

從這樣與生活隔離的觀察態度中,誕生了歷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的哲學家。

據說哲學史上的首位哲學家,Thales von Milet,有一次不慎掉到井裡而遭受一旁女僕的取笑,理由只是因為他走路沒看前面,而是看著星空。這個故事嘲弄了哲學家的視野在很大程度上撇開了日常事物的情況。

當然這只是一個古代人挖苦哲學家所編造的笑話。哲學家並不是與日常生活隔絕,而是,他的視野與看待世界的態度,始終與日常人們的習慣見解有著非常本質上的差異。哲學是在與傳統習慣與日常見解保持的距離中誕生的。

如普拉通(Platon)在著名的「洞穴喻言」中所提到的,一旦人們踏出了如牢籠靈魂之黑暗地穴的世俗世界,在真實的世界中見到光亮的風景、天體與太陽而成為哲學家後,他將不再願意回到地穴裡繼續生活了。哲學家與他所生活的社會,自兩千多年來始終處於一種彼此割裂、彼此拉扯的張力裡。

對我而言,這是因為,無論當前的哲學讀者們是否繼續在意,哲學始終都擁有著從星空中誕生的古老族系根源。

而在一個系列文章中分別去書寫這門學問中的個別概念與詞語,就像是坐在夜空下,指著天上,比劃著哪個是北極星、哪個是心宿二、哪個是參宿七,以及這些光亮如何彼此關連、形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星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